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

从李敖反思小学问、大文化

大概上个月,与一个失散多年的老友刚联系上,他学问很大,大到拒绝看我浅薄的破书。我老公学问不大,但学历高到让人晕宣,人家也一直拒绝看我的书。我还认识一位不看我书的万恶之人,此人中西方文化修养似乎都比我强,而且还文理兼备。这几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严谨死了,严谨得都不轻易说人话了,所以他们经常被误以为是不会说话的残疾人,自然也都是不屑上网的高人。不过他们都不是学历史或考古的,甚至他们不是学分子生物操弄DNA的,所以他们的专业与我不搭界,我就对这些高深的反动派很有把握地嗤之以鼻,对他们相当地不以为然,多数情况下还以其"不然"而"然"也,最终就将"气死他们"为己任了。那老友还讽刺我"你不是在学李敖吧?"我说:呸!但心里却想:李熬本事太大了,高山仰之,岂是谁想学就学得了的。起码我学不了。

 
前几天我去书店,迎面撞上店里正在播放李敖的DVD:《我将归来开放――李敖大陆行全记录》。其中有他在三个大学的演讲以及香港卫视的两个访谈,还有全程的各种记者招待会以及访问零碎等,共含8个DVD盘,大概有20几个小时的总播放量。我已经忘记是否读过李敖的书了,总之不算很了解他,既然都有人说我模仿李敖,我还不赶快买回家看看,万一真能模仿一二呢?说我模仿这个那个的很多,我今天还看见有人说我是学汤因比的什么理论云云,真是惭愧,我连一本汤氏的书都还没碰过呢。现在算算总帐,想起来最初有人说我是愤怒的女鲁迅,到了中年就有人说我象大陆龙应台,等我头发长长了又有人说我太象浪漫的三毛了,你说这都哪儿跟哪儿嘛。看来现在胡说八道的人很多,不只我一个。 
 
连看几天李敖的大陆行,真是一次愉快的文化之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服啊!不愧大家都称呼他为大师,那可真不是吹的。
 
我在看碟期间儿子也常常跟着我看,并且他显得非常有兴趣,他高一学习很紧张,但我也不驱赶他,我想让他感受一下活生生的男子汉。李敖的乐观与豁达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睿智风趣严重感染了我和儿子,演讲中妙语横生,那种敏捷真不象一个老年人。看动画片与玩网络游戏长大的这一代孩子我正没辙教育他们呢,他们的世界那么苍白,我最近正想我这家长可怎么办,这下可好,李敖来了,填补了男孩崇拜"英雄"的空白。作为一种人格类型,李敖确实填补了一项空白。任何萎靡不振的人看看李敖的演讲,就知道该怎么活了。他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有那样的心态与姿态,让人感叹。
 
我觉得李敖受到了广泛的误解。许多人在称赞李敖,但更多人也在咒骂李敖。看了这些片子,我觉得我也仅只是开始了解真实的李敖。李敖太丰富多彩了,而且他著作等身,全面了解他恐怕是比较难的。但就这些影象资料我可以简单谈谈我对李敖的一些认识。我与他实在有太多的共鸣了。
 
我的基本历史观与李敖很接近,在对待今天之现状方面高度一致,不得不嫌疑自夸地说:这可能是历史研究者共同的理性眼光。也就是说,在时势方面我与李敖的看法是一致的。
 
同时,在采取知识分子的基本姿态方面我们的见解也是一致的:有限度地妥协、有限度地抗争和批评。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既拒绝暴烈革命,也拒绝过分妥协;要改良,要积极地争取改良。
 
就学术文化思想方面,我与李敖也是一样的看法,务实不务虚。所谓"学术"这东西,尤其是做死学问的,中国根本不缺乏这方面的人,其众可谓络绎不绝,多得简直可以沤粪;中国缺乏的是具有活跃思想的行动家。这就是李敖看不上钱种书的原因所在。当然,钱种书也完全可以看不起或拒绝李敖。从文化战略、战术而言,物以稀为贵,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主动选择做社会"稀缺资源",缺什么你补什么,而不是什么好做你就做什么,中国更缺乏李敖这样的人,也就更需要李敖这样的人。钱种书这样的大学问家缺少多少个都无所谓,中国漫漫历史中鸿儒巨学"汗牛充栋",都于事无补,所以在选择那种学者类型上一定要"跳出来"考虑。
 
我看某些中国人是为"学术"而"学术",把"用"给丢掉了,学术只成为一个幌子,一个赚取资本的身份,这就是中国学术的"买椟还珠"局面。早就应该有人来造这个反,来做这个文化大批判。李敖直截了当地说,我讨厌那些腻腻歪歪的学问,那有什么用?甚至他说他是反知识分子的。隐隐约约让人感到,他身上有一些王朔、红卫兵等"那个年代"的一些意味,同时更让人突然反思:"那个年代"的某些东西是不是还是有点道理的?起码是对传统惯性的一种反动。
 
 李敖这样类型的知识分子是"孙悟空型",钱种书这样的人就是"唐僧型"。东亚的沉闷世界需要大批搅乱秩序的孙悟空,所以好不容易出现这一个,自然是欢欣鼓舞。中国向来不缺乏"唐僧",甚至我看是"唐僧"太多了。唐僧们都舍不了自己,没有人愿意做受苦受累的孙悟空。知识分子类型的单一是中国一直取不到"真经"的原因之一。唐僧一般有两种,太爱惜自己,另外一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假如把这种心理放置在学术研究中去,在人文领域内这些人会是过于"严谨","严谨"到毫无建树,腐朽而腐朽;放到自然学科中去,是毫无创新意识,缺乏创造力,阻碍科学进步。这两个方面的恶果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却无能为力,那么多挂名的学者,那么多有学问的人,但中国为什么就是不行?因为一般人不知道如何批评"唐僧"。实际上唐僧本人是没错的,错的"唐僧太多"这个文化结构上的不平衡。文化环境也受一种类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某一种人多了,就"通货膨胀",某一种人少了,就疲软,就无力。所以,李敖的价值正是因为他脱离了陈腐的学术,跳了出来,所以他获得了他的价值。
 
以上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文化或知识分子多元化问题。与其说我想批评"唐僧",还不说我一向对于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缺位而颇多微词。李敖这样的人就是对文化多元化的贡献,无论如何都是。所以我毫无保留地赞扬这样的另类。
 
我以前觉得他可能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故做姿态、沽名钓誉,看来并非如此。从DVD中大量的资料看,李敖是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李敖还是个特别谦虚的人,李敖是个骨头特别硬的人,李敖是个特别有礼貌的人,李敖是个特别明白的人,李敖是个特别聪明的人,李敖是个特别积极乐观的人,李敖是个天才。可惜,李敖老矣,已经七十岁了,他将到海南岛安乐去。
 
李敖总体看是个政治家,是个偏向政治的文化人,是个社会政治活动家。他一直与蒋家王朝做对,几度入狱出狱;他一直是个"自由主义者";但今天到大陆他说他"放弃了自由主义",他希望中国人仅只"落实宪法"就可以了。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特殊身份。"落实宪法"这个提法突出表现了李敖的政治智慧,他认为只要是宪法上规定的,就不是假的;真假要靠人们去争取,去实践,而不是等人赐予。这些话是李敖对大陆人说的,从这个角度巧妙地提出来,表现出了一位70岁老政治家的深思熟虑。套用美国政治家富兰可林的话"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他说:我在哪里,我就使哪里自由!这真是一种务实豪迈的气派。李敖确实以身作则在台湾做到了这一点,台湾的民主政治有他的功劳。不过,李敖还说:唉,中国实在太大了。言下之意,换句话说,李敖假如在大陆,李敖就不可能是李敖。这一点他很清醒。中国的政治复杂性首先就是因为中国太大了,正是:成也是它,败也是它。
 
李敖与女人是个大话题,不过这只是一个花边。以李敖的才气,谈多少次恋爱都够,但他坎坷的生活使他不能享受普通人的情感。一般人觉得李敖很花,实际上这多少也是李敖的一种被迫选择。在生活上,以及其他方面,李敖是很难为一般人理解的。我认为,他早已"出家了"――我就借用一下这个词汇吧,在一些事情上不能用普通世俗的逻辑去套他。假如你说"为什么不能",那你先去体验几十年监牢生活再来问吧。李敖对待女性的态度,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态度。他很会谈恋爱,但他不相信爱情。
 
 李敖对鲁迅的看法有些是我赞同的。他在批评鲁迅时说,鲁迅不是大文学家,主要因为鲁氏没有长篇小说云云。我觉得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鲁迅的小说只具有在中国的独特价值,而没有国际市场。我觉得鲁迅起码在中国还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或许在文学上比李敖还伟大一些呢。李敖对鲁迅的整体批判我是"同意"的,这方面我也早有批判;我批判的不是鲁迅本人,而是那些追捧整天死死鲁迅的人,是这个腐朽的文化环境。这牵涉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特性:陈旧、死板、腐朽、一窝蜂、没创造性。树一个典型捧几千年,孔夫子如此,鲁迅现象也是如此。鲁是一个世纪前的人,旧得不行,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围着转,是一个守旧民族的悲哀。我可能比李敖更激进一些,连人们对不算很远的王小波的追捧,尤其是那么多的人追捧,都令我心烦,更何况王小波死前还不为你们所认,等他死了你们往死里捧,典型的从众、无意识行为。这比捧鲁迅还恶劣一些,起码鲁迅是死前就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曾经在一个朋友的论坛上看到对王小波的纪念,我上去咣咣给了几砖头:有完没完!别这么没出息好不好?
 
鲁迅或王小波,都是不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学家,如此多的中国人为之费劲,真让我汗颜。这不是鲁、王不好,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好,是中国的文化风气不好!在这一点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层的恐怕只有我和李敖大师了:))))假如哪一天中国人能够过一年就淘汰一个文化明星,每年都出一个学术或文化"妖蛾子",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大概就接近理想的创新社会了,这样庶几才有希望摆脱保守社会的传统阴影,跨入快速发展的新社会。就今天的状况看,没门儿。这也是我为什么赞同李敖批评鲁迅的理由之一。
 
"好"东西多了就是"坏",这是真理,但中国人一直不懂其中的辨证关系。这很容易从市场经济中看出来。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资过剩的时候他们甚至把牛奶望河里倒,这其实是聪明的做法。在文化领域里是同样的道理,要均衡多少与轻重。所以,不要去做"好",要抢着去做"少"。"少"就是价值。做"少"当然需要智慧与勇气,不是谁都能跳出去考虑问题的。只有在这样的共识下才能形成健康的文化格局。目前不行,太单一,太不丰富多彩,所以想要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是困难的,资源本身就不够。
 
其实以上的问题也是反思"文化"与"学术"的问题,文化人与学者的问题。我发现在中国做小学问的人很多,做大文化的人很少,甚至看不上做文化的人。真的是本末倒置了。中国的文化人不怎么样当然也是一个现状,但是一个根本不关注战略文化的土壤上怎么可能产生合格成熟的文化人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因为没有思想的自由,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只能选择做"学者",而无法做"文化人",战略性文化职业是需要充分的自由的,中国有自由的环境与传统吗?没有,这就是答案。
 
李敖还批金庸,我也不看金庸的书,或者许多年前为了解曾经看过一本也未必,没印象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对虚构的东西不感兴趣。"科学猜想"与"虚构"完全是两码事,许多人连这个区别都不懂,所以老认为我在虚构,对这样的人懒得搭理,连基本的事实都没弄清楚。李敖批评金庸的动机很清楚,并且是潜在的,他没有明说。他太关心社会发展,所有与当前社会无关的文字都遭他痛恨。所以他在众多场合公开讥讽和批评金庸。在这一点上,我愿意表现一点"民主"作风,我承认武侠小说还是有审美价值的,尽管我不爱看,但不批评,要批评不能批评金庸,应该批评那些"过多的读者",批评这个文化现象。泛滥过头,作为文化人是有责任提出警醒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是理解李敖的。
 
李敖的狂傲是为许多人诟病的。在复旦大学演讲后有个人问李敖为什么说自己是几百年来白话文第一人,李敖开玩笑说,每有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都听不到,所以没有正面回答。后来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再次遭遇这个问题,李敖说:很多人很笨,不知道什么叫开玩笑,所以只能用荒唐的玩笑回答荒唐的问题了。李敖有许多看似癫狂的大话其实都是玩笑,因为你看不到他狡黠的笑容,所以以为他在认真呢。我先前也几乎被他蒙了。"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小窦口才不错,但明显是个小愤青,依他的修养和年龄他也是无法理解李敖这样的人的,所以那天对李敖的采访中明显节目里充满了对李大师的嘲讽,李敖倒是显示了自己的平和与大度。我觉得让一个爱开玩笑的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在开玩笑,是个特别没趣的事,那意味着"图穷匕见"的尴尬和无奈。当玩笑被误解时,同时羞辱了双方。
 
由于李敖的狂妄,许多人可能与我一样想象他是个粗鲁无礼的家伙。但在这个DVD里边分明看到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李敖,这家伙不仅是彬彬有礼,简直是谦恭礼貌到了让一般大陆人都汗颜的地步,当然只是读他的文字你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他是个典型的台湾知识分子,那种骨子里的传统修养使他远远地区别于大陆的革命群众,这一点事先我根本没有预料到,一个70岁的老人,即便别人给他送杯水他都要站起来去迎接,礼数的周到反映了这个人其实有一颗朴实谦卑的心。
  
这次到大陆李敖也有许多狂言,包括在北大的演讲中以漫骂"北大很孬"为结束语。但是看看李敖的当时表情,没有人会觉得李敖是个狂傲的人。语言这东西很怪,面对面说话与白纸黑字完全可以传达出几乎相反的意义,尤其是谐谑类话语,那要看人的表情。即便李敖有狂,我看是佯狂。当然,李敖是自信的,偶尔那看起来象是一种狂妄。不过,假如一个人文工作者在年近70的时候还不能俯视天下,认为自己的高论可以包治天下,那还是改去做民工好了。不过,他老人家也自信得忑早了点,据说二十多岁就逐渐连他先前尊敬的胡适、钱穆都"看不上"了,这可能就是天才吧。我到了近四十岁才对中国文化现状开始表示愤怒并开始说三道四,我觉得这个"自信"的时间差其实也是智商差。所以学李敖我是没希望了,没资本,没天分,所以就不打算学他。
 
李敖对国民党、日本人的刻骨仇恨带有明显个人体验的后果,作为学者视野偶尔有失偏颇,但属可理解范围,他自小颠沛流离于战乱,毕竟都与他们有关。谁又没有自己的偏颇?李敖强烈的"爱国"情绪就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之上,尽管不客观,不周全,但很可爱。也可能正是这个支点,才使得他这个"自由主义者"可以被堂皇地容忍在中国的讲堂上大放厥词,从而在中国燃起了一把怪异的文化思想之火。
 
关于李敖的话完了。既然有人错把我与李敖作比较,我当然也会想到一些异同。我确实决意选择做文化人,我拒绝做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或学问家。中国的学者够多了,我就不再去抢那样的神圣名额了,更何况"锦上添花"的另外一个含义是"画蛇添足"呢。另外一个原因呢,我半路愤怒"出家",没有学问基础,纯粹是捣乱来的,所以就当个为唐僧开路的孙悟空吧。我也拒绝做社会活动家,更不会做一个偏于政治的社会活动家。政治没意思,是过渡,一个薄薄的切片,不值得为之费力费神,只有历史与明天都是永恒的,所以我在意它们。比较理想的结果,我可以做一个偏于历史研究的文化人,呼吁一些新理念,解释一些旧现象,用我 的"同源说"改写一下中国史,这大概就是我所能做到的吧。

没有评论: